关于举办中医康复理疗师岗位能力培训班的通知 | |||||
|
|||||
药教协字[2016]第104号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2015-2020年)的通知》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关于“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和“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要求,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联合启动了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经研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决定在全国分期举办“中医康复理疗师岗位能力培训班”,旨在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为相关医疗康复保健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养生保健机构,培养能够以中医理论作为临床指导,熟练运用中医的各种康复手段为大众进行中医康复理疗服务专业人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康复理疗师职业定义: 康复理疗技术是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运用针灸刮痧、推拿点穴、拔罐热疗、耳穴诊治、反射疗法、心理疗法、饮食疗法等防治疾病,简单易行、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是亚健康状态防治的重要手段。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康复理疗和康复理疗技术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招生对象: (1)各级综合医院康复科、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学院校、预防保健机构、体检中心、康复中心、养老院、健康管理中心等单位从业人员;(2)医学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及护理从业人员;(3)从事过康复理疗、健康管理、针灸推拿、按摩保健、美容养生、营养保健行业的从业人员。 三、申报条件: (1)具有相关专业中专或以上学历,连续从事医护工作3年以上; (2)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或从事中医康复理疗工作2年以上。 四、培训教材及师资力量: 统一采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审定并指定专用的《中医康复理疗师职业培训教材》,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全国知名专家和教授进行现场授课,并给予临床实践训练和指导。 五、培训内容: 1.基础知识:人体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生理学、神经学基础、中医康复学; 2.康复诊断技术:四肢及关节各种特殊检查实验方法、脊柱的望诊、触诊、叩诊,脊柱活动度检测及多项特殊试验检查法、X光片检查法; 3.康复评定标准: 疼痛、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心理功能等; 4.常见康复技术:中医推拿、中医灸疗法、中药疗法、饮食疗法、现代康复理疗技术; 5.多种常见疾病的康复法:如“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间盘突出症、脊髓损伤、冠心病、肥胖、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脑性瘫痪”等十四种常见疾病; 6.考前理论辅导、模拟测试、实践技能考试程序、辅导及模拟测试。 六、考试内容: 1.理论考核:康复理疗的基础理论、现行技术及评价方法、中医疗法在现代康复理疗领域的应用。 2.临床技能考试课程包括:康复、理疗、中医康复技术的具体操作(包括常用康复手段的操作、理疗设备的运用、康复病历书写、中医康复手法操作、针灸康复方法操作、刮痧保健操作等各方法治疗病历举例、临床应用、康复、流行病学、诊断学、功能评价和物理治疗的程序;理疗的物理机理与临床应用。 七、颁发证书: 通过线上学习,经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的学员,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签发《中医康复理疗师岗位能力合格证书》,本证书将持有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作为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编号为统一编码,全国通用。其有效性可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官网:www.ncme.org.cn查询。 八、培训时间和地点: 1.线上学习时间:提交报名所需资料完备并缴费完成后,即可申请开通个人账户进行在线学习,每月25日集中考试一次,有效期90天。 2.面授班时间:2016年8月19日 全天报到 2016年8月20—23日实操培训40学时 学习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京港湾培训中心 九、报名须知: 从即日起开始报名,报名时需提交本人身份证和2寸彩色蓝底照片2张;培训费3900元/人(含建档入库费、教材费、考试认证及证书费),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具体日程安排及授课专家待学员入学资格确定后,另行通知。 十、报名方法与联系方式: 凡参加培训的同志,请填写报名回执表,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培训部邮箱。 报名电话:010-58449525 联系人:张老师 报名传真:010-52631132 报名邮箱:yjxh9986@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大街8号院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办公楼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2016年7月10日 |
|||||
|
地址:北京丰台西局东街华源一里18号楼二层 邮箱:mishuchu9986@126.com 邮编:100071
培训咨询监督电话:010-52596050 转 6016 继续医学教育部电话:010-82330980 监督投诉电话:010-52596050转607 秘书处电话:010-52803990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电话:010-62059730
京ICP备1104301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