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建会
  • 学术立会
  • 科技强会
  • 服务兴会
第二届(2025)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分论坛五—“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纪实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来源:综合办

作为本论坛坛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时利民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大会情况及分论坛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本论坛正是响应国家号召、聚焦关键挑战、探索前沿实践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防、治、管、康”一体化服务,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


image.png


他强调,我们遴选的七个讲题,突出“慢病防治·健康管理”这一核心主题,构建了一个从风险预警、精准诊疗、规范管理到体系创新的完整闭环。希望大家要充分利用协会和分会搭建的这一平台,深入分享、深度研讨,促进中西医融合,推动指南共识落地,并积极探索数字化管理新路径。

时副会长还围绕如何将“防的关口前移、管的效能提升、合的机制深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及建议,为今后做好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办法。

 

专题报告板块:构建慢病防治新体系

    

本次论坛通过七场前沿专题报告,构建起"风险预警-精准诊疗-规范管理"三位一体的慢病防控创新体系

风险预警——建立慢病防控第一道防线 杨庆林教授《心源性栓塞性卒中》从发病机制突破早期预警技术瓶颈,丁剑教授《头晕与脑血管病》创新"症状-风险"关联模型,共同构建多维度风险监测网络,实现从被动救治到主动防控的范式转变;

精准诊疗——打造个体化防治新标准 胡浩原教授《慢阻肺慢病管理》开创中西医协同管理路径,祝剑锋教授《糖尿病眼底病变管理》建立并发症精准筛查体系,王晓杰教授《糖尿病医学营养管理》研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方案,形成"一病一策"的精准诊疗新格局;

规范管理——引领健康服务模式变革 韩飞教授《守护健康,从慢病管理开始》重构全民健康管理生态,王卫教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解读推动诊疗标准同质化,共同示范了从单病种管理到系统整合的体系升级路径。

“三位一体”的慢病防控创新体系环环相扣,既破解当前慢病防控的关键难题,又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和典型案例参考。


image.png


image.png


专题研讨板块:探寻慢病管理新突破


image.png


image.png


论坛特别设置专题讨论环节,聚焦慢病防治的关键挑战:如何通过多组学数据和数字技术实现疾病预警关口前移;如何设计高效、可推广的分级分层管理模式;如何打破学科和机构壁垒,构建医防融合、中西医协同新格局等与会专家提出来许多非常有见地的实践体会和务实建议。同时,代表们围绕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实践、糖尿病眼底筛查社区下沉路径、慢阻肺肺康复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结合等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论坛主持人孙力波教授在总结强调:慢病防治需要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战场。本论坛通过七场高质量报告和深入讨论,为破解慢病防治难题贡献了宝贵智慧,必将推动我国慢病防治工作迈向新高度。


image.png


image.png


本论坛专题报告突破传统防治边界,从多维度风险监测网络的构建,到"一病一策"精准诊疗方案的实施,再到全民健康管理生态的重塑,展现了慢病管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的转型路径。专题研讨更将理论探索延伸至实践落地,在数字技术赋能、分级诊疗优化等关键领域碰撞出智慧火花。这不仅是对当前慢病防治难题的破题之举,更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支撑。


下一篇: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七届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大会在浙江绍兴成功召开
上一篇: 没有了

地址:北京丰台西局东街华源一里18号楼二层  邮箱:mishuchu9986@126.com 邮编:100071 

 培训咨询监督电话:010-52596050 转 6016 继续医学教育部电话:010-82330980 监督投诉电话:010-52596050转607 秘书处电话:010-52803990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电话:010-62059730


京ICP备11043014号-13     备案图标 (1).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342号